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全球高影响因子文献显示,针灸临床研究凸显出三大趋势~

发布时间:2025-09-17 阅读量: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针灸专刊

      近十年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接连刊登针灸临床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的国际传播。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针灸从业人员尚未获得合法地位。因此,推广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成果,赢得更广泛的认可,是针灸国际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推动针灸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在全球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蓝皮书(2015—2024)》,对近十年来发表在高影响因子SCI期刊上的针灸临床试验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52篇代表性研究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多种疾病类型和干预模式,集中反映了当前国际针灸研究的主流方向与设计水平。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与海外针灸研究呈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

图片

1中医针灸研究凸显三大趋势

图片

病种不断拓展

从近年来发表在高影响力SCI期刊上的针灸临床研究来看,疼痛相关疾病仍是当前国际针灸研究的重点。对慢性头痛、偏头痛、术后疼痛、下背痛、肩周炎、骨关节炎及癌痛管理等,大量研究已证实其有效作用。

与此同时,近年来针灸治疗的疾病谱正不断拓展。研究已逐步从传统的痛症、肿瘤并发症,延伸至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失眠;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盆底功能障碍及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也表明,针灸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状态调理以及功能恢复中的独特作用愈加凸显。然而,尽管部分研究成果已进入国际主流医学视野,但仍需更多设计严谨、样本量充分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机制。

 

真实世界研究成为新焦点

早期的国际研究多采用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Explanatory RCT)设计。简单来说,这类试验强调“严控变量”,即在一个高度规范化、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的实验环境下,比较针刺、假针刺和常规治疗的效果,力求精准地验证针灸是否具有“特异性疗效”,也就是针刺本身有效,而非患者的心理安慰或暗示作用。

在本次分析的52篇代表性国际研究论文中,有17项采用了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其中,约七成研究聚焦于“针灸是否真的有效”,强调针刺与假针刺之间的差别,这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针灸效应是否是安慰剂效应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

近年来,研究理念正发生深刻转变。随着对临床实际需求的理解加深,越来越多学者认为,真正对患者有用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实验室里的严控条件下,而应走进真实临床场景。这促使针灸研究逐步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向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Pragmatic RCT),乃至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 RWS)转型。

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不同,真实世界研究强调在日常医疗环境中开展干预和观察。例如病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针灸,医生可以根据患者体质个体化选穴组方,甚至允许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使用。这类研究更贴近中医“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的理念,也更容易评估针灸在真实环境下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依从性与成本效益等综合因素。

真实世界研究既是针灸走向现代科学体系的必经之路,也将为其在全球推广提供更坚实的依据。未来,构建一种兼顾疗效验证、机制探索与临床推广的复合式研究模式,正成为针灸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临床研究组织模式受关注

在此次发布的蓝皮书中,专门收录了《研究者发起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天津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其并非临床研究证据,看似与主题不符,实则关系密切。

临床研究是系统工程,大型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发起人往往非常关键。临床研究通常由企业发起,为新药、新设备获得市场准入提供临床证据,其研究目的是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针灸的临床研究大多由医疗机构研究者发起,其目的不光是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而是围绕临床问题展开。此类研究往往是临床科研一体。其研究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医疗人员。其投资主体往往是医疗机构。这类研究采用的设计方法更多样。

对此类研究,如何进行科学性及伦理审核,研究结果如何评估,企业是否可以介入、如何介入,如何保障研究质量、数据管理质量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所以此次蓝皮书专门登载了《共识》,也是在强调临床研究组织模式的重要性,强调将取得临床研究证据的功夫下在研究本身。

 

 

图片

2海外针灸研究聚焦三大重点

图片

近年来,国外的针灸临床研究越来越注重“疗效是否真实有效”这一核心问题。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研究者们在试验设计中精益求精。他们的研究重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针灸能治哪些病

在国外,针灸广泛应用于缓解多种疼痛,尤其在术后疼痛、关节炎等常见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已较为成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改善恶心、口干、乏力等肿瘤康复过程中不适症状,修复放化疗导致的神经、器官损伤等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同时,针灸在精神、认知类病症、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鼻炎、睡眠障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不断拓展,相关疗效逐步获得肯定,为中医药在国际医学体系中的传播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调针灸作为“补充替代疗法”的作用

针灸在国外通常被作为一种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的补充或替代治疗方式。例如,对女性尿失禁患者,通常采用功能锻炼或手术的治疗方法,但用电针刺疗效不亚于一线治疗方法,且无任何副作用,可及性好;又如乳腺癌的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后往往会出现关节疼痛,而用针刺后疼痛明显减少。

关注针灸领域技术创新

随着当代物理、材料、信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并被不断引入针灸领域,针灸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激光针灸借助低强度激光对穴位进行非侵入性刺激,兼具现代物理治疗与中医治疗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对传统针刺敏感或排斥的特殊人群,如儿童或老年患者等。穴位纳米微针系统,被尝试与药物低量缓释结合,用于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治疗。在空间站,航天员使用穴位电刺激装置预防心律失常、骨质疏松等。近年来,艾灸机器人已用于临床,针刺机器人研发也已取得明显进展。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结合的数字针灸医疗产品正崭露头角。

随着科技深入发展,与声光电磁波结合的针灸技术方法越来越受关注。

 

 

图片

3中国针灸临床研究纵深演进

图片

研究方法更严谨

近十年来,中国针灸研究者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规律,将针灸特点与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有机结合,完善实施方法,已经走出一条将针灸临床经验转变为高质量证据的可行之路,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科学的研究方法、工具和技术,大大提升了针灸临床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研究范围更广泛

中国研究团队不断拓展针灸试验范围。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脂肪代谢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还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等,以及肿瘤治疗围手术期、针药复合麻醉等。

治疗技术更多元

在观察单纯针刺基础上,国内学者积极探索针灸与其他治疗手段、现代技术融合的疗效验证,不断拓展针灸的应用形式与治疗内涵。经皮穴位电刺激技术采用微弱电流作用于针体或皮肤表面,增强针感与经络反应,进一步提高刺激强度和治疗效果。这些方法既保留了传统针刺的核心优势,又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是时下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

效应机制研究提质升级

国内许多研究者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等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后大脑的活动变化,揭示针灸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症状的科学机制。通过影像可直观看到某些脑区在针刺特定穴位后被激活,这为针灸效应提供了“看得见”的证据。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多集中在“疗效验证”和“临床可用性”,而中国研究则从“怎么治”“治什么病”到“为什么有效”都同步推进。这一现象显示出,中国针灸正逐渐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以更全面的研究面貌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医智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临床研究的方法论、组织模式以及价值观都在重构,这无不影响着中医针灸的临床研究。遵循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针灸研究正用高质量证据,使针灸从经验医学转变成循证医学,实现针灸科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