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将突破千亿大关!甘肃“三位一体”激活陇原中医药发展新势能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齐头并进,发展迅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陇原大地,岷山脚下的万亩当归田泛起绿色波浪。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中医药发展势头迅猛,全产业链发展规模2024年达到972亿元,剑指千亿大关,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32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近70%;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甘肃,基层中医药服务量显著提升……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见证着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甘肃当地正以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书写着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壮丽篇章。
事业筑基 从“能看病”到“看好病”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在全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省级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中医药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独立建制的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甘肃中医药管理体系迈入新阶段。
“我们坚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健康甘肃建设同部署、同推进。”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伯荣介绍,通过出台《甘肃省中医药条例》等系列政策文件,甘肃构建起覆盖中医药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保障体系,为筑牢健康服务网提供了制度支撑。
在甘肃省中医院,全国名中医张志明定期坐诊;在陇南市成县鸡峰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中医适宜技术应需开展;在庆阳市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文化知识与藏品丰富了当地百姓生活……
这正是甘肃中医药服务走进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甘肃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关口前移,真正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贴心人”。
甘肃已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所有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使用全覆盖,中医药从业人员达2.7万余人,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40%。同时,甘肃创新实施“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支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这些“杏林高手”通过坐诊带教、巡回医疗等方式,将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提升,实现中医药服务从“有”到“多”到“优”的转变,成为甘肃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如今,甘肃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1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4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加紧建设,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为群众提供特色诊疗服务。
落地该省的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甘肃医院,目前已进入项目收尾阶段,该院院长谢兴文说:“两地医院早已通过人员派驻、定期坐诊、引进新业务新技术等形式开启深度合作,竭力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该省还实施中医药领域科技项目近400项,小儿热立颗粒等创新药物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张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防护网正越织越密。
产业腾飞 从“土药材”到“金链条”
盛夏,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里,药农们正除草施肥。“育苗移栽、轮作倒茬、土壤消毒……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种出的药材品质优良,销路广阔。”药农赵志强说。
甘肃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截至目前,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近70%,同时已形成6个产业园矩阵,培育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中医药企业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中医药工业集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在岷县“中国当归城”的智能云仓,药农老马通过手机App上传自家当归的检测报告后,系统自动生成三维码,广东采购商扫码即可查看药材从种植到仓储的全流程数据。“现在卖药就像网购一样方便,价格还比往年高了15%。”老马笑着说。
这种变革源于中药材数字化流通体系的建设。甘肃建设了集供需信息、标准仓储、智能云仓等为一体的中药材智能化仓储配送中心,打造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构建立足西北、辐射全国的中药材仓储市场流通体系。
如今,中国中药储藏物流中心落户定西市,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被列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累计完成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岷县当归”“陇西黄芪”“渭源白条党参”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瓜州枸杞、礼县大黄、清水半夏等多个中药材入选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从“土药材”到“金链条”,甘肃中医药产业实现了华丽蜕变。这也为当地吸引了更多项目落地。“现在才知道甘肃还有这么好的中药!”今年5月,甘肃在广州举办中医药产业招商推介活动,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签约落地甘肃。2025年上半年,全省实施新建续建招商项目208个,到位资金109.9亿元。
文化铸魂 从“中国风”到“国际范”
6月28日,甘肃省2025年中医药文化陇原行系列活动暨“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在兰州启动。此次活动持续至10月底,陆续走进全省各地,以“敦煌医韵·惠泽八方”为IP,首创沉浸式中医学玩场景,融合敦煌医学与数字科技,同步开展名医义诊、社区讲座、文创巡展等系列活动,让千年岐黄智慧焕发时代活力。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号召全省各级中医药工作者主动承担起弘扬陇原中医药文化、服务百姓健康的使命,同时强化三级联动、创新传播形式、深耕基层服务,让中医药真正成为群众“用得上、信得过”的健康伴侣。
同时,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打造“电视荧屏+教育基地+非遗保护”多维矩阵:《陇脉医承》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讲述岐黄文化、皇甫谧文化、敦煌医学等甘肃中医药文化故事;推动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和2个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浓缩丸制作技艺等21项传统医药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故事,甘肃也从未停下脚步。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岐黄中医药中心,金发碧眼的学员安娜跟着中医师练习把脉。“中医辨证思维改变了我对医学的认知。”这位曾经的西医护士,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针灸师。
乘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甘肃中医药“朋友圈”不断扩大。在12个国家建立16家岐黄中医中心(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获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黄芪、当归、枸杞、党参等中药材出口到15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2023年、2024年全省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总值分别为1.42亿元、1.75亿元和2.16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年一度的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更是甘肃向世界展现中医药创新成果的窗口。甘肃药博会已成功举办5届,累计签约金额超过750亿元。如今,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在即,甘肃诚邀四海宾朋共襄盛会、共谋发展,为中国中医药发展贡献“甘肃力量”,持续擦亮甘肃中医药“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