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中药新药创制与转化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量:65
8月1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专委会”)2025学术年会暨中药新药创制与转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专委会主办,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中医药转化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药品质与新药创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国信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前途汇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科学家及行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年会以“中药新药创制与转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中药创新研发的前沿成果与智慧力量,推动中药新药从科研源头到临床应用再到走向世界的全链条协同发展。会议围绕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创新评价体系、国际注册与标准对接、AI赋能药物研发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钱忠直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药新药创制正进入成果加速涌现的新阶段。国家重大专项和“三结合”证据体系为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成为研发加速器。他强调,中药新药创制专委会要推动中药新药从科研源头到临床应用再到走向世界的全链条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科学化和高质量水平。
大会报告环节中,12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了主旨报告,分享中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新进展。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赵军宁作了题为《中药复方新药创制现状与发展前瞻》的主旨报告,回顾了我国近五年来中药新药注册的现状,总结了监管科学的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情况,并展望了中药复方新药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作了题为《基因组与AI支撑的中药科技创新》的报告。他以基因组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视角揭示了现代科技赋能中药创新的巨大潜力,并通过对基因组学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分析,不仅为中药资源鉴定和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药新药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范式。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生物工程系奠基教授廖嘉渝作了题为《虫草启迪的现代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药》的主旨报告。他通过对自身免疫疾病新药研究案例的分析,提出应当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努力将“治未病”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未来研究方向。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教授作了题为《临床价值与中药新药研发》的主旨报告,建议系统分析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新药研发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吴婉莹研究员作了《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及研究进展》报告。她系统阐述了中药整体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三个层次:推动国内与国际协调对接质控理念的整体性;实现大分子与小分子成分协同控制的整体性;针对多基原药材、多糖类大分子成分及中药复方注射剂等难质控样品,建立化学质量与生物质控相结合的方法。她强调应以先进理念为引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我国中药整体质量控制研究的水平,增强我国中药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李正教授作了《AI驱动的现代中药智能创制与生产智慧监管》报告。他介绍了AI技术在表型导向的功效物质筛选、组分配伍优化、新型高效分子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提出通过数字孪生、强化学习与机器人技术实现生产多目标优化,推动绿色智能制造;并分享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研究,提出构建中药CMC智能体,实现对中药生产的智慧监管。
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王毅教授作了《基于ICH原则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进展及智能制造应用》报告。他解读了ICH质量控制Q系列文件在原料控制、风险评估、过程分析和连续制药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介绍了在药材基原追溯、关键质量指标辨识、制药过程PAT分析和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实践;并展望了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智慧制药前景。
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长江学者杨华教授作了《中药表型筛选与靶标发现》报告。他强调表型筛选已成为现代药物发现的重要方法,并在中药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在AI与新技术的推动下,表型筛选正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他介绍了针对代谢疾病构建的多层次筛选平台,以及开发的DeepDPC无标记时序效应分析系统和AnnoTCM功能注释图谱,揭示了中药中强活性成分和新靶标,为组合药物研发提供了新工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长江学者杨莉研究员作了《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与应用》报告。她提出基于成分专属性与功效关联性确立关键质控指标,构建多元分析技术体系,支撑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制定;重点突破多基原贵细药材、“有毒”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瓶颈,形成示范性成果。她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体系升级和成果转化,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准保障。
国信中研(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纪永作了题为《中药新药临床策略及设计要点》的报告。他对中药注册法规进行了回顾,对注册策略和临床设计的要点进行了分析,有利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更顺利、更快捷的开展。
本次大会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与会代表的一致高度认可,大会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为行业凝聚共识提供了宝贵契机。专委会将始终围绕国家药监局的政策导向和中药新药创制领域的发展需求,聚焦政策法规研究、技术标准完善与产业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中药新药研发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擘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专委会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推动中药新药创制的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中药走向世界,为全球医药创新贡献源自中华文明的智慧与方案。

大会合影
本次年会以“中药新药创制与转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中药创新研发的前沿成果与智慧力量,推动中药新药从科研源头到临床应用再到走向世界的全链条协同发展。会议围绕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药创新评价体系、国际注册与标准对接、AI赋能药物研发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世界中联中药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出席并致辞。专委会副会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唐健元主持开幕式。世界中联派出工作组到会指导。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教授致辞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药创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唐健元主持开幕式
钱忠直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药新药创制正进入成果加速涌现的新阶段。国家重大专项和“三结合”证据体系为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成为研发加速器。他强调,中药新药创制专委会要推动中药新药从科研源头到临床应用再到走向世界的全链条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科学化和高质量水平。
大会报告环节中,12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了主旨报告,分享中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新进展。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研究员赵军宁作了题为《中药复方新药创制现状与发展前瞻》的主旨报告,回顾了我国近五年来中药新药注册的现状,总结了监管科学的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情况,并展望了中药复方新药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作了题为《基因组与AI支撑的中药科技创新》的报告。他以基因组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视角揭示了现代科技赋能中药创新的巨大潜力,并通过对基因组学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分析,不仅为中药资源鉴定和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药新药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范式。

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赵军宁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作主旨报告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生物工程系奠基教授廖嘉渝作了题为《虫草启迪的现代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新药》的主旨报告。他通过对自身免疫疾病新药研究案例的分析,提出应当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努力将“治未病”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未来研究方向。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教授作了题为《临床价值与中药新药研发》的主旨报告,建议系统分析中医药的临床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药新药研发工作。

廖嘉渝教授、张俊华校长作主旨报告
此外,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中药民族药临床部部长韩玲作了题为《“三结合”体系下的中药新药研发》的主旨报告。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管理处处长宋宗华作了题为《2025年版“中国药典”增修订情况》的主旨报告。

韩玲部长、宋宗华处长作主旨报告
青年科学家报告环节,6位青年科学家展示了中药新药创制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吴婉莹研究员作了《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及研究进展》报告。她系统阐述了中药整体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三个层次:推动国内与国际协调对接质控理念的整体性;实现大分子与小分子成分协同控制的整体性;针对多基原药材、多糖类大分子成分及中药复方注射剂等难质控样品,建立化学质量与生物质控相结合的方法。她强调应以先进理念为引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我国中药整体质量控制研究的水平,增强我国中药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李正教授作了《AI驱动的现代中药智能创制与生产智慧监管》报告。他介绍了AI技术在表型导向的功效物质筛选、组分配伍优化、新型高效分子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提出通过数字孪生、强化学习与机器人技术实现生产多目标优化,推动绿色智能制造;并分享了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研究,提出构建中药CMC智能体,实现对中药生产的智慧监管。
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王毅教授作了《基于ICH原则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进展及智能制造应用》报告。他解读了ICH质量控制Q系列文件在原料控制、风险评估、过程分析和连续制药等方面的指导意义;介绍了在药材基原追溯、关键质量指标辨识、制药过程PAT分析和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实践;并展望了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智慧制药前景。
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长江学者杨华教授作了《中药表型筛选与靶标发现》报告。他强调表型筛选已成为现代药物发现的重要方法,并在中药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在AI与新技术的推动下,表型筛选正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他介绍了针对代谢疾病构建的多层次筛选平台,以及开发的DeepDPC无标记时序效应分析系统和AnnoTCM功能注释图谱,揭示了中药中强活性成分和新靶标,为组合药物研发提供了新工具。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长江学者杨莉研究员作了《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策略与应用》报告。她提出基于成分专属性与功效关联性确立关键质控指标,构建多元分析技术体系,支撑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制定;重点突破多基原贵细药材、“有毒”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瓶颈,形成示范性成果。她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体系升级和成果转化,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准保障。
国信中研(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纪永作了题为《中药新药临床策略及设计要点》的报告。他对中药注册法规进行了回顾,对注册策略和临床设计的要点进行了分析,有利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更顺利、更快捷的开展。

青年科学家作主旨报告
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大学药学部著名教授蔡少青主持,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唐健元、北京同仁堂洛杉矶医学中心总裁任丽萍、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王越、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首席专家张铁军、国信医药集团董事长陈永清等五位特邀嘉宾们围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监管创新、产业协同”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与参会代表积极互动,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圆桌论坛
本次大会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与会代表的一致高度认可,大会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为行业凝聚共识提供了宝贵契机。专委会将始终围绕国家药监局的政策导向和中药新药创制领域的发展需求,聚焦政策法规研究、技术标准完善与产业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中药新药研发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擘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专委会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推动中药新药创制的科学化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中药走向世界,为全球医药创新贡献源自中华文明的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