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连续举办41年从未“断档”!安徽亳州:药都盛会吸引全球目光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量:5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9月9日,2025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1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如约而至,这一连续举办41年从未“断档”的药都盛会,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这是清代诗人刘开所著《城东观芍药歌》中对亳州城外的芍药花的描述。

       今天,诗歌里繁花似锦的一幕跨越百年时空,成为2025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1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背景板上绚烂的底色,和亳州中医药产业一起,在世界舞台上散发熠熠光芒。
 
以药立市:“土特产”种出千亿规模大产业

       “全国95%的花草茶产自亳州!”

       “去年,我们亳州发出了6.2亿件花草茶快递!”

       药博会会场,一位亳州本地的中药企业负责人不时和身边客商低语,介绍亳州花草茶产业,言语中满是骄傲。这份骄傲,源自亳州中医药产业市场规模赋予的底气。
 
       “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亳州的重大任务。亳州市抢抓机遇,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产品,打造知名国药品牌,亳州中药材市场提质升级,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药博会开幕式上,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任清华在致辞中对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肯定。
 
       “2024年,产业规模超2100亿,增长11.9%。”开幕式上,亳州市委书记、市长秦凤玉宣读的一组数据令人振奋。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亳州中药材种植产值40亿元,规上医药及大健康制造业产值226.72亿元,中药材流通贸易额726亿元。
 
       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之始,亳州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1800多年来,亳州人辛勤耕耘,将地里的“土特产”,种成了产业链上千亿规模的“金疙瘩”。
 
       秦凤玉表示,亳州以药立市,不断放大“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产业”独特优势,形成了中医药产业化“亳州集群”、中医药现代化“亳州标准”、中医药国际化“亳州通道”。

       在华佗故里亳州,千年药都正澎湃着千亿产业动能。
 
以会为媒:亳州中医药对话世界

       “小时候的记忆里,药博会是比过年还热闹的存在。操着天南海北口音的外地人都来亳州参展开会,还有一些民间艺人表演唱歌跳舞,盛况非凡。”司机何师傅是土生土长的亳州人,对儿时药博会的盛况仍然记忆犹新。

       今年,亳州人的药博会记忆里,还要加入一些国际友人的新面孔——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传统医学科学与实践中心主任贾姆希德·米拉希莫夫,柬埔寨干拉省副省长诺思·普萨达拉,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韩普迪等国际代表受邀参会。

       如今的亳州正在加速中药材市场国际化建设。特别是利用好RCEP平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约国包括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药为媒,对话世界——联合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连续举办三届中医药行业合作会议;成立RCEP中医药行业合作理事会且秘书处永久落户亳州;支持产品在RCEP国家注册……
 
       可以说,与RCEP地区水平更高、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合作,激活了亳州中医药产业向海而兴新动能、锻造了开放发展新引擎、构建了跨国协作新格局,也引领了国际视野新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亳州市中药材进出口7.7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省中药材进出口总额89.52%,占全国中药材进出口总额7.79%。济人药业疏风解毒胶囊在新加坡完成注册,成为安徽首个出海的中药专利药;太阳升集团中药创新药关黄母颗粒陆续在非洲加纳、赞比亚等国家获批上市。中医药“走出去”成果丰硕。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在药博会上表示,坚信亳州必能充分用好RCEP平台,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创新为要:亳州中药焕发时代活力

       “亳州药材网”数智交易平台上线,10个中药材相关团体标准发布,“AI+现代中医药”场景清单亮相……此次药博会发布的诸多会议成果,展现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下,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时代活力。
 
       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亳州市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产业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一方面,亳州持续提升中药材种植数智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赋能,支持、引导中药材种植主体实现中药材种植环节的全流程数字化记录和可溯源,降低亩均硬件投入成本,加快推广应用,目前亩均硬件投入可控制在300元以内。另一方面,着力完善科技服务。建成运行安徽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组建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等四大科研团队,开展种质资源、种苗繁育等研究课题18项,编制中药材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导则3种。2024年先后开展技术培训7期、指导服务50余次,累计培训指导种植主体800余人次,转发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运行分析20期,引导科学种植。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华佗故里的亳州中药材产业正在书写新的时代荣光。